《辽宁日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国产第一条500千伏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建设回溯

发布日期: 2018-12-25

 

国产第一条500千伏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建设回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那一年是1979年,11月的辽宁,我国第一条全国电压等级最高、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全套国产设备的500千伏主干线路——元(元宝山)锦(锦州)辽(辽阳)海(海城)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开始建设,线路总长度602千米,工程分段调试投产,1985年,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时间回溯到40年前,辽宁电力人勇立改革发展的潮头,用自己的非常作为见证着一个电力工业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电力先行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外汇储备不足,单纯依靠从国外采购设备并不现实,再加上辽宁全省工农业用电的需求迅猛增加,电力供应不足,成为当时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

 

电力供需的差距深深刺痛了辽宁电力人的心,发展能够实现长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的高压输电技术成为破解难题的当务之急。国网辽宁电力副总工程师兼安全总监于长广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当时一些难度很大而又不能绕开的问题摆在了辽宁电力人的面前。”当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元宝山电厂30万千瓦机组已于1978年投入运行,计划扩建60万千瓦机组……同时,辽宁省内鞍山、辽阳、营口三市当地电源仅有40余万千瓦。由于规模大、距离远,输送容量大,必须采用比当时220千伏更高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500千伏线路,才能满足辽南地区的用电需求。

 

1979年1月20日,隶属于原国家水利电力部的东北电业管理局对辽宁各电力建设单位转发了水电部的急件——《关于下达一九七九年电力工业基本建设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今年我局所属的电力工业基本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计划会议的精神,把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搞好锦州电厂和元锦辽海送变电两个重点工程的建设……”

 

时任东北电管局副总工程师、元锦辽海线路工程电网调度总指挥的金玉声介绍说,“当时工程建设的场面非常的壮观……大家凭着一腔热血,自力更生,收集参考国内外技术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消化吸收,攻克技术难题,通过工程建设实践培养了大批电网建设技术骨干。”

 

辽宁电力人深度融入改革开放的洪流,掀起了电网建设的高潮。时间回到1985年,我国电压等级最高、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全套国产设备的第一条500千伏主干线路——元(元宝山)锦(锦州)辽(辽阳)海(海城)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工程投运后,辽西电网处于低谷时,可将电力输送到辽南,同时,完善了东北电网南部的结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经济性和供电质量。辽南地区用上了来自元宝山和锦州电厂的电,原来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缺电问题一去不复返。

 

电力发展的“辽宁模式”

 

改革开放后,全国的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而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工业的“粮食”。在那个宏大背景下,辽宁电力工业作为政府与企业、客户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坚持不懈的发展与改革,为辽宁工业和国民经济快速前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原动力,而以元锦辽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代表的输变电技术正是在那筚路蓝缕中艰难起步。

 

金玉声回忆说,“国内当时使用的都是进口设备,费用昂贵,而选定在辽宁建设元锦辽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研发制造500千伏设备,对东北电网乃至全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决策就是命令!老一辈辽宁电力人发扬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关一个难关攻克,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家夜以继日地钻研攻关。苦心人天不负,终于,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完全掌握了500千伏输变电技术。”于长广说。

 

金玉声对此也深有体会,“1981年,我们提出调试方案,1983年,基础建设完工并进入到系统调试阶段。因为采用的设备基本都是国产的新产品,说句实话,当时心里真的没底,没有先例、没有标准,大家只能边摸索、边调试、边改进。”

 

国网辽宁检修公司锦州运维分部专工杨建国说:“当时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上实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当时国内500千伏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全部依赖进口,而1984年投运的董家500千伏变电站却大量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董家、辽阳、王石500千伏变电站的很多设备都是由辽宁电力人自己设计的,然后交由国内厂家进行制造,不仅为电力设备制造厂家提供了发展平台,也填补了电力设备制造技术的缺失。

 

董家变电站是国内首座国产设备集合的500千伏变电站,包括随后的辽阳、王石500千伏变电站在内,元锦辽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辽宁电力乃至全国电力系统积累了丰富的500千伏设备运行维护经验,使得新中国的高压输变电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折射出中国电力工业从“拿来主义”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蜕变。

 

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历时一个月时间,在访问工程的亲历者与见证人,重温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历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代代辽宁电力人对劳模精神的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发扬。

 

于长广说,“干在前、作表率是劳模精神的具体体现,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正是由于元锦辽海输变电工程的存在,使得劳模、工匠的引领示范作用一直在推动着电力系统各专业的发展。”

 

“1984年,董家500千伏变电站投运后,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组织了各专业人员继续在作为‘国产电力设备试验基地’的董家变电站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同时,下大力气、花更多的功夫来提升检修和运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确保董家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回忆起这段往事,国网辽宁检修公司锦州运维分部主任徐庆久感慨万千。“记得报到的第一天,师傅们特意把我们带到变电站门口,那里立有一块写着‘扎根董家、献身电网’的大牌子,让我们牢记这句话。”

 

采访过程中,包括徐庆久及杨建国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老班长肖松龄。国网辽宁检修公司锦州运维分部党支部书记王继伟向我们展示了肖松龄的工作笔记和手绘图纸。王继伟说,“老班长在电力行业勤勤恳恳、默默耕耘了30载,能够被评选为整个东北电网的首批高级技师,也证明了他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我们应该将老一代电力工人的精神财富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并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是工作在运检一线老辽电人的真实写照,在先进生产者吕建华、一线楷模蔡永业等人身旁,还有像辽阳500千伏变电站通勤驾驶员郭宏这样的服务保障人员。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郭宏一直负责驾驶辽阳变的通勤车。他安全行驶30年,行驶里程绕地球6周半,在车辆维护方面坚持自己维修了整整13年。多位受访者均对年轻一代电力人提出了期许:走进新时代,仍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立足岗位、多作贡献,用勤奋劳动、智慧劳动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顾波 刘子健 张爱萍)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2018年12月24日 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