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鸭绿江畔,英雄城市书写光明答卷

发布日期: 2021-05-18

鸭绿江畔,英雄城市书写光明答卷

辽宁丹东市鸭绿江畔英华山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旧址保存完好。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一个重要展馆。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迫使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丹东市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时的后勤补给基地和参战部队主要集结地,现已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丹东电力工业也在一步步发展壮大,为这座边境城市提供充足动能。

1950年11月,安东电业局职工抢建66千伏义东线。.jpg
1950年11月,安东电业局职工抢建66千伏义东线。


战火中锻造奉献精神

解放初期,安东市(1965年改名丹东市)主要依靠由朝鲜新义州送往安东六道沟变电所的66千伏新六线供电。这条电力输入通道是辽东省委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等单位的唯一电源。

1950年11月8日,新六线被美军飞机炸断,安东市军民生产生活用电全部中断。为了守住电力“生命线”,安东电业局成立抢修队,组织60多名抢修队员过江抢修。抢修队队员苏发成带领几名队员在50余米高的电塔上开展抢修工作。队员们身下是燃烧的大桥,头顶是盘旋的敌机。由于没有掩体,他们只能一边抢修,一边躲避子弹、弹片。这次抢修工作持续了七天七夜,但新六线已难以修复。

为了恢复安东市供电,辽东省委、安东市委和东北电业管理局决定新架设一条输电线路——66千伏义东线。这条线路全长17千米,但架设期限只有7天。1950年11月15日,安东电业局400余名员工几乎全部出动,开始了非常规、超极限的义东线抢建工作。

1950年11月22日,66千伏义东线投运送电。送电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1小时10分钟。1956年,苏发成作为“义东精神”的代表人物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电力抢修工人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个七天七夜”保供电的事迹也反映了新中国电力工人的奉献精神。

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66千伏义东线有力地保障了安东地区的军民用电安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为新中国经济复苏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1950年11月22日,66千伏义东线正式送电。.jpg
1950年11月22日,66千伏义东线正式送电。


艰苦创业 建设坚强电网

彭德怀司令员因抗美援朝战争而对丹东怀有特殊感情。他不仅称赞“安东是座英雄城市”,而且预言“安东将来一定会有大发展”。丹东电力工人没有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望,在战后迅速“医治”丹东电力工业的创伤。

“我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尽早让老百姓用上电。18米高的水泥杆,我们肩挑人扛运上山。杆上作业时, 我们把扳手拧得飞快。当时条件虽差,但制作工艺绝对过硬。”丹东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孙元德回忆,他和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了66千伏丹凤线、丹石线等多条输电线路的建设工作。

截至1979年,丹东地区共有输电线路53条,总长1457千米,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增长了一倍。丹东电网变电容量比1953年增长了16.2倍。

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电网建设同频共振。1985~2005年,丹东电网220千伏变电站从原有的2座增加到6座,地区供电能力翻了一番。2006~2016年,丹东66千伏电网划分为12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供电,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得到大幅提高。

2016年12月,东北地区首个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66千伏北山变电站在凤城市建成投运。变电站从设计到建设具备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合、工厂化生产、集约化施工等特点,满足了凤城东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还为东北地区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2020年,丹东地区用电量达到69.35亿千瓦时,是1953年的114倍;220千伏、66千伏线路长度分别为1498千米和2476千米;变电总容量达到1190万千伏安。昔日的“英雄城市”,如今变成了一座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1950年11月14日抢修人员开赴“义东线”抢修现场.jpg
1950年11月14日抢修人员开赴“义东线”抢修现场


电网升级推动边境城镇高质量发展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在“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工程”专栏中,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被列为重点支持的边境城镇。14天后,位于宽甸县的220千伏天华变电站通电,天华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该输变电工程把来自本溪220千伏桓仁变电站的220千伏桓程线π接至天华变电站,畅通了丹东和本溪间的高压电网联络通道,确保鸭绿江流域多个梯级水电站的清洁能源同步并网。变电站的投运进一步缩短了宽甸地区的供电半径,增强了当地的供电保障能力,为宽甸县产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的电力支撑。

“我们瞄准下游产业和终端市场,打算深加工自己生产的产品。生产线新增加的5台加工炉预计需要3万千伏安的用电容量。可靠的供电让我们有了将新工厂落户‘家门口’的信心。”丹东四兴播磨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姜雪听闻220千伏天华变电站在宽甸县建成投运,马上把耐火材料深加工项目提上了工作日程。

天华变电站为丹东市提供了大容量、可靠的上级电源,2020年竣工的抵边村寨配网改造升级工程则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2018年,“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从2018年7月到2020年5月,丹东供电公司“义东”共产党员突击队克服边境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以及2020年疫情防控等困难,完成抵边村寨配网改造升级工程164个单项工程,比计划提前61天。

改造升级工程使宽甸、东港、振安、振兴、边境合作区5县(市、区)13个街道(乡、镇)42个自然村村民的户均配电容量超过2.0千伏安,供电可靠率达99.85%。当地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种植业、养殖业、农作物深加工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

“十四五”期间,丹东供电公司将继续改善供电服务区域内的乡镇用电条件,用实际行动托起乡村“稳稳的幸福”。(文/陈薪成)



2020年3月,在宽甸县红石镇杨木杆村配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向施工人员宣读安全注意事项。.jpg

2020年3月,在宽甸县红石镇杨木杆村配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向施工人员宣读安全注意事项。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大姐,生意真好啊!最近家里用电有什么问题吗?”5月11日一大早,辽宁丹东供电公司“义东”共产党员突击队队员于鹏波、卢正峰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为当地经营农家乐的村民义务检查用电设备。

河口村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当年,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三大渡江地之一。

过去,河口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为让村民早日过上好日子,宽甸县人民政府开始利用河口村的红色资源在当地发展旅游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河口村旅游观光,当地用电负荷急剧攀升,出现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等现象。

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丹东供电公司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宽甸、东港、振安、振兴、边境合作区5县(市、区)13个街道(乡、镇)42个自然村的配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边境村供电半径长、容量不足等问题。工程竣工后,包括河口村在内的42个自然村户均配电容量超过2.0千伏安,供电可靠率达到99.85%。这两年,河口村126家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2020年4月,丹东供电公司员工来到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草莓种植大棚,帮助种植户排查用电设备隐患。.jpg
2020年4月,丹东供电公司员工来到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草莓种植大棚,帮助种植户排查用电设备隐患。


可靠的电力供应也为河口村的特色种植业拓宽了发展渠道。

仁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河口村一家以种植销售蓝莓、燕红桃为主的民营合作社。以前,合作社虽然有冷库,但由于电力不足冷库制冷效果差,采摘下来的水果得不到及时的冷藏保鲜。合作社的经济收入也因此大打折扣。配网改造升级后,冷库动力足了,可以很好地储存新鲜水果。2020年,合作社通过错峰销售蓝莓和燕红桃,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

近年来,丹东供电公司根据河口村旅游景点、农家乐、温室大棚的用电特点,定期安排党员突击队队员上门开展供电服务、了解村民用电需求,还开辟了绿色办电通道,让边境村从过去的“用上电”到在发展中“用好电”。(文/孙新新)


信息来源:国网丹东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