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明星”黎明与万家灯火

发布日期: 2018-09-05

  编者按:818日,《人民日报》第12版刊发报告文学《“明星”黎明与万家灯火》,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引子

 

  太阳的光和热,肇启了苍茫大地上的黎明。

 

  人类对电能的开发和利用,为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背景下大自然的夜与昼,赋予了万家灯火和机器轰鸣的诗情画意。电,使黎明不光属于鸡啼破晓和东方的鱼肚白,它更像黎明的另一种象征,而黎明,恰如电的另一种寓言。

 

  “黎明,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明星。”一位天津人对我感慨。黎明指张黎明,他是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

 

  “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热血男儿仗剑天涯的豪情写照,可张黎明却用长达31年的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这是一段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路,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路,需要屏息静气绷紧神经的路。

 

  绘制线路图1500多张,这是只有真正的工匠才能完成的线路“情报图”,每一页,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符号,折射着共和国普通蓝领职工张黎明与滨海新区由盐碱地变成环渤海经济热土的某种关系,尽管,这样的关系在滨海新区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转身中,只是一缕流光碎影,可恰恰是这一米阳光,或者一束火花,映衬出了天津人砥砺前行的模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这里,记忆的闸门和电路的闸门几乎是同频共振的,滨海的“老电力”孙云东给我介绍张黎明的时候,总要说:“当年啊……”回溯当年,仿佛是对张黎明前半生所有秘密的一次求证。上世纪80年代,他骑着二八式自行车匆匆穿行在疾风肆虐的简易木质电杆之间;到了90年代,他推着摩托车奔波在狂雪笼野的高压线之下;进入新千年,他开着“大黄车”在企业和社区里东奔西走;近些年,他常常驾驶着现代化抢险车……

 

  这是时光的流转,也是一个人的年轮和阅历。交通工具从老式自行车到现代化的抢险车,电杆从低矮原木到高耸入云的塔式钢筋混凝土,线路从一片一地到整个滨海全覆盖,弹指一挥间,张黎明由弱冠进入知天命之年。

 

  我见过张黎明不同时期的照片:结实的身子,憨厚的笑脸,眼镜片后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可见到真人时,却发现早已两鬓霜染,额头蹿出几道深深的皱纹。

 

  “他是个玩命的人。”抢修班的老师傅告诉我。

 

  2012726日深夜,一场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席卷津门。告急!告急!告急!停电!停电!停电!80多个报修电话仿佛雷鸣闪电中绝望的呼救。张黎明带领队友们立即投入战斗,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泥水,雨水;张家,王家,李家……所有报修任务初战告捷,可他们个个累成了一滩泥。

 

  “大伙儿吃口饭吧。”张黎明这才意识到,连续奋战8个小时,他和队友们滴水未进。疲倦和困乏排山倒海般袭来,他们最大的愿望,只是睡个好觉。

 

  “电管家”“电保姆”“电使者”……这是老百姓对张黎明的昵称。他好歹也算个芝麻官——班长。可更多的老百姓更愿意直呼“黎明”,就像爷爷喊孙子,父亲喊儿子,大姐喊弟弟……

 

  抢修的抢,是抢时间;抢修的修,是化腐朽为神奇。而张黎明偏偏就是创造神奇的人,他累计完成故障抢修、倒闸操作等业务两万多次,可在有关他的安全事故记录簿上,始终保持着一个大大的“零”。这不是记录,但也是记录。

 

  社区居民老赵告诉我:“有黎明在,我们心里就亮了。”

 

  这是一句颇具诗性的语言。灯亮了,便是人心亮了。

 

  “一分辛苦一分才”。张黎明通过对上万个电路故障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类梳理,以50个典型案例为基础,研究形成了“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抢修百宝书”,并制作成录音和视频,供队员们学习参考。为了把独门绝技传授给队友们,他这个“小诸葛”又把38个案例编印成便于携带的口袋书,很快成为队友们上阵的“锦囊妙计”,关键时刻,一打开口袋书,许多复杂的电路故障,立刻迎刃而解。

 

  张黎明因此拥有了一个“全科医生”的美誉。

 

  老百姓信得过,同事们看得起,2008年“滨海张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应运而生,毫无悬念。它是老百姓的呼唤,也是张黎明的愿景。

 

  “众人拾柴火焰高”。10多年来,服务队已经拓展到9个支队、215名队员,服务面积227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97万余,服务供电户数65.5万户,服务142家世界500强企业……服务队先后与十几个社区的150余户老弱病残住户确定了帮扶关系,建立了服务档案,队员们每年开展志愿服务1100余次。2012年,张黎明在国家电网举办的“服务之星”竞赛中,力挫群雄,捧得国家电网公司“十佳服务之星”荣誉称号,服务队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天津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国家电网“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等荣誉。

 

  如果说张黎明是黎明时分最早跃入人们视野的那颗星,那么,如今的服务队,早已群星璀璨。

 

  创新梦,迎接黎明的曙光

 

  “黎明是个好钻牛角尖的人。”队友告诉我。

 

  走进成立于2011年的“张黎明创新工作室”,首先扑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牌匾,上书:服务没有最好,创新就能更好。

 

  有多名“创客”给我聊起张黎明钻牛角尖的专心、痴迷和执著,那简直就是撞断南墙不回头的主儿。在别人眼里,线路就是线路,故障就是故障,险情就是险情,不少看似正常的操作业务,全国各地的电力人都是用传统方法去解决,但张黎明却不是,在抢修现场,他不光手脚并用,目光里像是布满了千年疑问和万载纠结。他好像在做梦,梦中有黎明迎来的曙光。许多天以后,他总会突然脱口而出:“能不能这样?”“能不能那样?”“能不能……”

 

  所谓“这样”“那样”,都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发明……

 

  一个新点子,也可能只是一个小点子,可张黎明“小题大做”之后,却能“四两拨千斤”,解决大问题。比如他发明的“急修专用工具BOOK箱”“孪生卡”“绝缘操作杆”……有的节时,有的省力,有的可以避免多种风险。

 

  “每当发明一个小物件,咱队长就兴奋地像是变成了爱迪生。”队友翟世雄告诉我。

 

  用惯常思维看来,发明创造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的壮举,可张黎明的发明创造更像是田野调查的结果,就像一根小草对手指的伤害,人人习以为常,可在木匠大师鲁班那里却诞生了锯子。这样的观察、发现与发明,更像一束束、一朵朵充满异香的花絮,汇成了这位蓝领科技创新的“大观园”。

 

  “大观园”里,创新的花絮,如雪,似蝶。

 

  花絮之一:曾几何时,飞鸟被看作线路的死敌。鸟儿们常常不请自到飞临线路设施上“做客”,或者衔来铁丝、铁片等导电物筑巢“安家”,由此酿成鸟、线、变电设施“同归于尽”的恶性事故。张黎明经过长期对鸟类栖息规律的观察,主持发明了“三防凉帽”:防鸟害,防锈蚀,防污闪。既增强安全性,也降低维护成本,还促成了鸟类与供电器材的和谐共处。该项目推广使用后,电力系统一片叫好。

 

  花絮之二:社区用电一旦超负荷或遇到雷雨天气,变压器最容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为了啃下这一硬骨头,张黎明巧妙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发明了可摘取式低压刀闸,既可减轻登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操作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发明投入使用后,不仅减少了10千伏停电户数,缩小了低电压停电范围,而且故障处理耗时由原来的平均45分钟缩短到8分钟。这项荣获国家专利的发明项目,每年可减少因停电带来的损失300万元。

 

  花絮之三:在绝缘斗臂车上实施带电作业,师傅们必须身穿厚重的绝缘服,戴着笨重的绝缘手套进行导线剥切。烈日之下,时有中暑情况发生。“能不能用智能机器人代替呢?”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张黎明立即带领工作室的“创客”们投入研究,他们遍查资料,反复设计,现场试验。一次,两次,三次……失败,失败,再失败……“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一项轰动国家电网系统的智能机器人“创享一号”横空出世。张黎明给这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成果取了个名字:“钢铁侠”。“钢铁侠”在国家电网第三届青创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

 

  ……

 

  “一花引来百花开”。如今,滨海供电公司依托“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建立形成了创新孵化基地、创新工作室和班组创新工作坊“三级联动”机制,先后孵化出“金种子”“星空”“静默”“蒲公英”等8个班组创新工作坊,“创客”队伍发展到157人,其中有9人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10人提高了技能等级。工作室成立7年来,累计开展技术革新4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40多个,其中有20多项成果填补了智能电网建设的空白,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2013年以来,“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十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而张黎明自己,也先后戴上了“滨海工匠”、“天津工匠”和“国网工匠”的桂冠。

 

  有人夸张黎明:“你是蓝领队伍里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张黎明说:“我只是用心了。”

 

  用心?我突然想起一位学者从天津青少年第三届科学嘉年华开幕式上给我打来的电话:“有位小朋友告诉我,张黎明叔叔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发明创造,我们应该更能。看来,小朋友们是用心了。”

 

  又是一个用心。

 

  “少年强则国强”。张黎明也曾有过少年时代,这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这是上一代点亮下一代的梦。

 

  “明星”黎明的生活秘密

 

  “我们心中真正的明星,是黎明。”一位社区大娘给我说。

 

  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感慨了,可是,与生俱来的惯性错觉仍然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香港影视明星黎明。

 

  我非常清醒“明星”这个词在当下的世界意味着什么,比如狂热的崇拜与追逐,再比如,心灵与情感的远与近。

 

  我当然没有影视明星黎明的联系方式,可是,当我和张黎明互加微信的一刹那,我才知道,这位被“时代楷模”、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绚丽光环环绕着的大“明星”,他的手机号码居然是面向社会公开的。

 

  公开在哪里?在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在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在便民爱心卡上。万千个手机铃声,像“观众”与“明星”的一个个订单,自然而然地形成他的工作状态。不同的是,他这个“明星”的“走台”不是在霓虹闪烁、呼声震天的演义场,而是操工具,出门,上街,进厂,入户,登杆,攀梯……20165月,张黎明充分利用新媒体,开通了“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微信公众号平台,把自己和队友们的信息直接公布在信息网络平台。

 

  “都说如今的人都好追星,咱追的是‘电’星。”一位物业公司的经理告诉我。

 

  大凡“明星”,共同点是你很难采访到他。即便找到他,他也无法确保有时间跟你聊。他和时间一样,早已不属于他自己。

 

  我和张黎明面对面坐了不到两小时,这期间他的手机响了至少6次,离座出门至少3次。我这才获知,他不光要随时对接来自厂区、社区的报修业务,还要挤出时间宣讲十九大报告。一名队友告诉我:“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已前往市直、区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十九大报告29次。”仅近期宣讲过的大型企业就有天津水务集团、天津水产集团、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天一建设集团……“我是一线的职工,我最想去的地方,同样是一线”。张黎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了解到,张黎明的身影出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班组、车间、社区、边防站点,和他围在一起的,多是工人、农民、青年员工……

 

  截至我采访的当天,张黎明已接待前来“求经问宝”的团队30批次:北京的,河北的,山西的,江苏的……

 

  凡是“取”上“真经”的,无不大发感慨,而感慨词多是“真没想到”“长见识了”“我们也和电拼了几十年,这下突然开窍了。”

 

  一位来自山东电力系统的技术员告诉我:“从张黎明这里,我取到了火种。”

 

  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我突然意识到,此刻的张黎明,更像一位播火者。

 

  “勿以善小而不为”。老旧小区的楼道,往往被昏暗笼罩,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夜晚进出楼道如履薄冰。20175月,张黎明主动捐献滨海“文明个人”奖励金1万元,成立了“黎明·善小”微基金,并动员居委会在社区募捐光明志愿者,也就是说,志愿者只需使用一种能声光控制的LED节能灯泡,每年承担微不足道的1.5元电费,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已经有600多层老旧楼层的200多户居民告别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人们往往就忽略了他的身份和职业,只把他看做一个好人。”社区工作人员张妍说。

 

  20153月的一天,张黎明接到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大娘陈雨兰打来的电话:“黎明,我心脏病犯了,可孩子们一时联系不上……”

 

  多少年了,这种与“电”毫无关联的电话总是接踵而至,但张黎明非常清醒,所谓“善小”,不止姓“电”,它还姓“善”。张黎明二话没说,带领队员们赶往大娘家里,他把大娘背下楼,5分钟就送进了医院。医护人员看到来者是身穿“红马甲”的服务队员,立即开启绿色通道……

 

  一位医生心有余悸地感慨:“假如再晚到5分钟,就……”

 

  张黎明告诉我:“好多人问我有什么高大上的思想根基,其实,我就是个普通人,我得对得住当年引领我走上‘电路’的父亲、师傅,还有我的妻子和孩子。”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张黎明祖籍河北省,作为中建六局的职工子弟,幼小的他曾随父亲四海为家,辗转大半个中国。他目睹了父辈们在内蒙古开发海勃湾矿区、在湖北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在丹江口修筑水库、在燕赵大地引滦入津、在大港鏖战发电厂的风餐露宿和冲天干劲。曾几何时,他连续几个月甚至一年都见不到父亲的踪影。他常常问母亲的一句话,与当下某省卫视开办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名称可谓异曲同工:“爸爸去哪儿?”

 

  母亲就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爸爸来信了,在甘肃酒泉呢。”

 

  “爸爸来信了,在宁夏银川呢。”

 

  “爸爸来信了……”

 

  只是,同样的亲子,同样的户外,同样的真人,“上演”的却是另一种主题,弥散的却是另一种人生况味。

 

  张黎明的母亲今年74岁,是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可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不仅婉拒子女照顾,而且坚持为邻居理发剪头50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婴幼儿,她则登门服务。“她的收费完全是象征性的。”一位大爷给我娓娓道来:“过去她剪一次头收费5毛钱,现在呢?您猜。”我当然猜不出来,但我知道如今津门普遍的理发行情价位在20元以上。最终还是大爷揭晓了答案:“5元。”

 

  张黎明出生于苍茫的内蒙古大漠,那是19698月的一个黎明。父亲后来问他:“你知道为什么给你取这个名字吗?”

 

  张黎明回答:“我懂。”

 

  “你真懂?”

 

  “嗯,您干什么,我将来就干什么,因为我是黎明。”

 

  1984年,少年张黎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天津电力技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许多国营企业转型期的阵痛一样,张黎明的妻子下岗多年,一直在外打工。很多人建议他利用“显赫”的“明星”身份在电力系统为妻子安排一份工作,或者动用人脉在相关业务单位谋一个岗位,但张黎明只吐了一个字:“不!”在张黎明这里,小家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家。

 

  《朱子家训》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家过日子的千年古训,可张黎明却无法做到“忠孝两全”,特别是逢年过节时、父亲病危时、妻子分娩时、儿子高考时……父亲生前这样安慰他:“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影子,这就是最大的孝了。”

 

  一句话,让张黎明的内心顿然“跳闸”,滚烫的泪水像涌泉一样夺眶而出。“男儿有泪不轻弹”。张黎明控制得了万千电闸,却控制不了那一刻的“心闸”。

 

  在老一辈创业者的脚印里,张黎明走出了自己。那些脚印,是历史的唤醒,是时代的回眸,有节奏,有韵律,有张弛,有温度,像首尾呼应的人生乐章。

 

  张黎明服务了半辈子,设计了半辈子,策划了半辈子,梦想了半辈子,如今,他的白发和皱纹里已经悄悄隐现出夕阳的清辉,可他对未来的设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开一个饺子馆,我剁馅儿,妻子擀皮儿,不是为挣钱,只为一家人图个乐呵。”

 

  我无法想象十年后的饺子馆将是什么模样,但我却似乎闻到饺子的馨香,那种香,不光来自那馅儿,那皮儿,那乐呵……

 

  结语

 

  斗转星移。无论时空如何变幻,每天都有一个新的黎明诞生。像初心,也像坚守。

 

  这是属于张黎明的黎明,属于滨海的黎明,也是属于1.2万平方公里津沽大地上的黎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这片热土上,正在走出一个个杨黎明、赵黎明、孙黎明、郑黎明……

 

  他们不是张黎明,可他们真像张黎明。

 

  有梦的地方,黎明始终在迎接太阳。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