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阜新公司)“大家的日子红火起来,我心里真踏实”

发布日期: 2021-09-07

2021-9-2  7

 

“大家的日子红火起来,我心里真踏实”

 

魏晓丽 /

 

 

高军(右)在家庭农场了解辣椒生长和订单完成情况。

 

 

 

驻村第一书记小档案

 

姓名:高军

 

单位: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供电公司

 

帮扶地点: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西北村

 

帮扶时间:20164月至今

 

工作亮点:带动村民搞养殖,拓宽渠道稳定收入;引导村民发展蔬菜种植,改善传统农作物种植效益低的状况;带领村民整治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827日上午,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西北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军来到立刚家庭农场,了解辣椒长势和订单完成情况。“有了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大家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高军看着挂满枝头的红辣椒说,“我心里真踏实。”

 

西北村土地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比较大,542户村民曾有贫困户80户。20164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供电公司(简称阜蒙县供电公司)员工高军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到西北村开展帮扶。2017年年底,该村整村脱贫。20183月,高军正式成为驻村第一书记,还兼任工作队队长。他千方百计带着乡亲们发展产业,帮村民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调研找路子,家庭农场初具规模

 

西北村十年九旱,多年来种玉米、花生,但产量都不高。20164月,高军和村支两委委员到外地调研、学习,还请来农业专家现场指导。调研后,村委会决定把土地集中起来建大棚、种蔬菜,成立一个家庭农场。项目考察好了,但到村民那却“卡了壳儿”。大家顾虑重重,不愿意流转土地,怕赔钱。

 

“抓不住播种季节,糊弄糊弄半年就过去了。”高军急得直上火,嘴上起了泡。在村党员大会上,他哑着嗓子讲解蔬菜种植的前景,还鼓励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中剩余劳动力到农场务工。不少村民还是将信将疑。“遇上旱年头,种玉米都得绝收。你要能让我们挣钱,我才把土地给你管。”村民郭树海说。高军没气馁。他给村民做工作,还跑到县里申请项目、争取资金,逐步完善水、电等农场建设基础设施。不久后,经高军向阜蒙县供电公司申请,该公司免费为村里新装1200千伏安变压器。

 

看到村里的变化,郭树海主动找到高军,同意了流转土地。20168月,西北村105亩土地流转完成。次年年初,大棚种的茄子等蔬菜获得丰收,亩均增收4000多元。郭树海高兴地说:“这比种庄稼强多了。我承包回来一亩半菜地,一年至少收入1.5万元。”

 

201810月,高军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向阜蒙县扶贫办争取10万元资金,增加了蔬菜种植品种,带动了16户脱贫户增收。“我在农场打工,一个月能挣1800元。”脱贫户马福玲说。

 

经过两年的发展,西北村蔬菜种植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春,高军在农场引入辣椒种植。流转了土地的村民当年户均增收7000多元。今年,在高军的建议下,农场实行精细化管理,种植了100亩亩产在600斤左右的辣椒,预计全年总收入可以超过30万元。

 

“没想到我们这山岭薄地能结出这么好的辣椒。村民腰包越来越鼓,高书记功不可没。”村党支部书记郭树成说。

 

村民搞养殖,收入越来越有保障

 

以前,因大部分村民靠种地为生,残疾、患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生活很困难。刚驻村时,高军和其他工作队队员走访村子的7个自然屯,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生活困难和需求。之后,他们带大家发展牲畜养殖,培训村民掌握有关技术。

 

张凤学家曾是贫困户。他患有慢性病,妻子因病致残不能劳作,女儿远嫁。夫妻二人日子过得很拮据,唯一的收入来源是9亩玉米地。但赶上天旱,玉米收成也不好。20166月,高军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与张凤学家结成帮扶对子。第一次到张凤学家时,高军说:“你妻子有病,家里不能离人,没想过搞点养殖啥的吗?”张凤学说:“想,但家里没钱,治病都是借的钱。”73日,高军再次登门,带来4000元帮扶金。两天后,高军和几名工作队队员帮张凤学家垒起40平方米的羊圈,还搭上彩钢瓦棚,后来帮着联系买来6只母羊。2016年年底,张凤学家人均收入超4000元,成为村里首批“摘帽”的贫困户之一。2020年,张凤学家的羊存栏45只,人均年收入达1.13万元。

 

贫困户王立霞也想养羊。高军就帮着跑县里争取政策支持,还帮她从银行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现在,王立霞家有羊40只,靠着养殖,全家年收入超过3万元。

 

2018年,高军协调申请20万元资金,带动村里成立吴峰专业合作社养羊,解决了12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20年年底,西北村人均纯收入1.3万元。目前,全村有养殖户230多户。

 

路好走了,农产品卖出去了

 

“过去一到雨天,西北村满是‘烂’路。”郭树成说,“外边的商贩不愿来,村民家里的农产品得用三轮车运到3公里外的集市去卖。大家挣的钱就够维持温饱。”

 

20165月,高军听说国家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看到机会,他和村干部多次跑镇里、县里,最终申请到这笔资金,为村里修起长2.7千米的柏油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之后两年,高军和工作队队员完成13千米道路的硬化,还建起防洪沟、村文化广场,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配备垃圾箱。“咱庄稼人也能像城市人一样在平整、干净的硬路上遛弯了。”村民陈立忠说。

 

有了成绩,高军并不满足。2019年年初,他带领村支两委委员与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政府多次沟通,争取到390万元土地整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7.5千米的农田作业路、两座漫水桥。最近几年,村里年年都有建设项目,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路修好了,玉米不愁卖了。”种植大户代永祥说,“2020年冬天,来村里收玉米的商贩就有6个。大卡车直接开到我家门口,收购价格比邻村高两分钱。价格高了,我家卖了6万斤玉米多挣了1200元。”2020年年底,代永祥买了小汽车,从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开回了家。

 

“路好走了,高书记功不可没。现在,村里的蔬菜大棚从2016年前的20座发展到80多座。大家种的菜、养殖的牛、羊等都卖出了好价钱。”郭树成说。

 

对于未来,高军还有更多想法:“我准备引入辣椒加工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争取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共享,继续带大家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还想着尝试与电商平台、大型超市对接,减少售卖中的流通环节,让大家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