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报:(丹东公司)打造全员创新的“孵化器”

发布日期: 2017-11-07

2017-10-11  30

 

打造全员创新的“孵化器”

——丹东供电公司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工作

 

  走进辽宁丹东供电公司“陈润晶劳模创新工作室”,周边的展台上摆放着各类创新成果,有携带型开启10千伏小车挡板装置、多功能发电机专用插头、多功能电工组合板子……“这款装置能够让操作人员在寒冷的天气中更加方便地操作试验设备,同时也能够保证设备在低温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工作室带头人、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技术专家称号的陈润晶一边演示着一款智能型试验仪器加热保温装置,一边介绍说,“这些创新成果虽然摆放在展台上,但绝不仅仅是展品。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产品,随时要搬下展台进入工作现场使用的。创新成果不转化,一切都是‘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生存之本。同样,促进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是一种创新。近年来,丹东供电公司为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广效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大力扶植,多措并举,有力地推动了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创新成果接地气才有销路

 

  如同艺术源于生活一样,创新一定要源于生产一线,最终才能回归到生产一线,顺利实现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闭环。员工是创新的种子,如何让种子发芽结果,丹东供电公司搭建起“种子孵化基地”——创新工作室。

 

  丹东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专业主试验工苏海南是一名大学生青工,在加入创新工作室后,她很快发挥出自身优势。身在一线的她,发现在进行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和变比测试中,人员工作量大、时间长,特别费功夫。测试中,仅旋转分接头的摇把就需要转561圈,还需要不断地上下变压器,特别不安全,经常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把一天的工作计划都打乱,使班组工作人员心理和体力都受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苏海南琢磨如何能将这两项测试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合并起来,减少人员体力操作,缩短工作时间。她在创新工作室立项,开展攻关。经过8个月努力,攻关小组研制出了变压器直流电阻及变比测试一体装置。使用该装置,测试人员可省略多次登高拆、接直流电阻测试线,变比测试线和倒换17分接开关3个步骤,安全省时省力,还解决大量资金。该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已经在丹东公司的变压器试验中成功应用。

 

  2012年,丹东供电公司成立了检修试验创新工作室,涵盖了检修、试验、油化验和仪表四个专业。2013年,丹东供电公司要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开辟更加广阔的创新平台。在工作室基础上,成立了以国家电网公司技术专家陈润晶带头了“陈润晶创新工作室”,广泛吸收各专业领军人物、专家和优秀青工加入其中,囊括了电气试验、自动化保护、检修、配电、计量、仪表和调控7个专业,基本涵盖了生产营销的各个方面,建立起一支由11名骨干成员为主的65人创新队伍。2014年该工作室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劳模工作室”称号。

 

  创新工作室人员都来自一线,创新的源头发自生产实际,创新的产品就更接地气,员工喜欢接受。有了“销路”,创新成果就更容易转化。

 

  智者当借力而行

 

  创新成果要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并非一件易事。一方面产品要保证质量安全,达到应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生产的实际困难,否则便容易成为“鸡肋”。丹东供电公司创新工作室充分借助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力量,保证了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

 

  该公司创新工作室同国网辽宁电科院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和检测机制,派人积极参加电科院组织的各类培训,还邀请电科院专家到现场指导。工作室骨干成员苏海南在国网辽宁电科院实习半年,先后参加了500千伏变电站常规试验、局部放电试验,风电厂验收等工作。回来后,苏海南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和专家和兄弟单位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接触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眼界开阔了,实在是受益匪浅。”由于良好的沟通,如今创新工作室的一项创新成果,一般在两天时间就能够完成在电科院的质量检测,有效地推动了创新成果转化进度。

 

  创新产品更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技术支持。丹东供电公司创新工作室在社会寻找多家有能力的企业合作,提供材料技术支撑,确保产品功效。员工刘宪丰在使用创新成果大型地网接地极水钻装置后说:“利用这个装置将铁钎埋入土壤,不需要人工铁锤敲打,耗时短,铁钎充分与土壤接触。特别是对于丹东地区某些坚硬土壤,该装置会开启放水阀门疏松土壤,应用十分方便。”

 

  但是在研制这个装置的核心部件过程中,出现了用人工还是电动带动装置齿轮旋转的问题。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创新工作室借助当地合作企业科研力量,由科研企业提供设计方案和装置材料,设计出手动助力操作方式,使得大型地网接地极水钻装置这一创新成果达到了预期效果,顺利应用。

 

  肥沃“土壤”滋养创新结果

 

  创新成果的种子要萌芽、成长、开花、结果,就需要有肥沃的“土壤”提供养分。丹东供电公司在这方面不遗余力,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创新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每年,丹东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都会深入创新工作室调研,帮助解决工作室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该公司工会设立了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运维检修部门给予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发展策划部门则提供平台给予展示成果转化效果等。这使创新工作室的成果转化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机制,孵化出越来越多的可以解决生产一线难题的创新成果。创新工作室内部建立起人才培养年度考核制度、科技研发管理制度、实训操作规范、奖惩制度和其他管理规定等。近期,创新工作室提出成立“绿江之星创新团队”,以青年员工为核心进行科技项目研发工作。

 

  如今,创新工作室成果转化拥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成果项目负责团队编写项目可研报告、与厂家团队进行研讨会分析、形成科技成果报告书、申请专利、模型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直至现场验收,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理论依据和现场数据支撑,做到成果转化过程的科学严谨、结论真实、应用良好。

 

  截至目前,丹东供电公司“陈润晶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立项46项,完成成果转化33项,转化率为71.7%。其中,获地市及以上科技成果(QC)46项,辽宁省优秀QC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6项,国网辽宁电力科技成果17项,获得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篇,创造经济效益突破千万元。(刘洋)